“押上十年家底,同时供两个‘吞金兽’上大学 —— 这简直是疯了!” 雷军在演讲台上这句自嘲,让全场寂静了 3 秒。
当他揭晓 “两个孩子” 正是造芯与造车、总投入高达 1000 亿元时,所有质疑都转化为震撼。这场被外界称为 “孤注一掷” 的豪赌,实则是小米十五周年之际最清醒的抉择。
2020 年的小米本应意气风发:年营收突破 2000 亿,跻身世界 500 强,却深陷 “组装厂” 的标签困境,前有苹果、三星的技术壁垒,内有团队的疲惫与迷茫。五年后的今天,3nm 玄戒 O1 芯片问世、小米 YU7 交付量破 4 万台,这份成绩单背后,藏着雷军对 “改变” 最深刻的注解 ——所谓改变,从来不是被动适应,而是主动破局的勇气。
接下来,我们就从这场蜕变中,拆解普通人可复用的成长密码。
二、三重密码,解锁 “改变” 的底层逻辑
密码一:用 “复盘思维” 撕开困局,方向比努力更重要
“2018 年停掉松果芯片时,我以为小米的芯片梦碎了。” 雷军的坦言揭开了小米最痛苦的过往。2017 年澎湃 S1 芯片首发看似顺利,却因切入点选错、团队协同失灵,最终不得不按下暂停键。真正的改变,始于五年前那场持续半年的 “灵魂复盘”。
四十多场复盘会,每次四五个小时,只聚焦三个问题:“做对了什么?做错了什么?重来一遍怎么干?” 最终答案直指核心: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,五年投入 1000 亿攻坚底层技术。这个决策有多颠覆?2019 年小米研发投入仅 75 亿,而 2024 年已飙升至 241 亿,今年更将突破 300 亿。
对普通人而言,这正是破局的关键:当陷入焦虑内耗时,与其盲目努力,不如停下做一次深度复盘。雷军用亲身经历证明,困住我们的从不是困境本身,而是没看清困境的本质。
密码二:用 “孤注一掷” 对抗不确定性,敢舍才有得
“芯片和造车,不干肯定输;干了,还有一线生机。” 2021 年初重启芯片项目时,雷军的这句话成了团队的精神图腾。但这场豪赌的风险远超想象:2022 年小米营收骤降 15%,史上首次业绩滑坡,而造芯与造车每个项目都要投入五六百亿,压力大到团队内部出现 “会拖垮公司” 的质疑。
最艰难的 2023 年,同行纷纷解散芯片团队,小米却给朱丹带领的芯片组追加预算。这位工号 54 的老工程师,带着团队在实验室熬了无数通宵,终于让玄戒 O1 在 2025 年成功回片,使小米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发布 3nm 旗舰芯片的公司。同样,小米 YU7 拒绝跟风理想 L9,坚持做 “驾驶者的运动 SUV”,最终创造开售 18 小时锁单 24 万台的奇迹。
这背后藏着 “改变” 的第二个密码:不确定性面前,“敢舍” 比 “求稳” 更重要。雷军押上的不仅是资金,更是对 “技术为本” 的绝对坚信 —— 就像他说的,“这笔账从商业角度算不清,只能靠创始人的决心”。
密码三:用 “人才重构” 筑牢根基,成长需要 “新血液”
“小米的改变,归根结底是人的改变。” 演讲中,雷军特意列出的高管名单暗藏玄机:联合创始人林斌、刘德坚守阵地,卢伟冰、曾学忠等外部顶尖人才空降而来,朱丹、屈恒等内部老员工被提拔为核心骨干。这种 “老中青结合” 的人才布局,正是技术突破的核心支撑。
最典型的当属朱丹:作为小米早期工程师,他见证过松果芯片的失败,更清楚问题所在。当雷军把芯片业务交给其时,他立刻调整策略 —— 避开中低端陷阱,直接冲击 3nm 高端制程,同时打通与手机团队的协同壁垒,实现技术闭环。截至 2025 年,小米研发人员从 2020 年的一万出头翻倍至两万人,正是这支重构后的团队,撑起了玄戒芯片与小米汽车的双重突破。
这给我们的启示是:个人与企业的成长,都需要 “人才重构” 思维。既要坚守核心初心,也要敢于吸纳新观点、培养新能力,就像小米既留住老骨干,又引进新人才,才能在五年内完成脱胎换骨。
三、结尾:改变不难,难的是 “敢开始” 的勇气
演讲最后,雷军展示了一组对比图:2020 年复盘时的焦虑笔记,与 2025 年玄戒芯片、小米 YU7 的成果照。他笑着说:“改变哪有那么难?不过是想清楚后,一步步往前走。”
这句话戳中了无数人:我们总在等待 “完美时机”,却忘了雷军的 1000 亿豪赌,始于一场复盘;玄戒芯片的突破,始于朱丹团队的第一个实验;小米 YU7 的成功,始于拒绝 “抄作业” 的坚持。所谓改变,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,而是想清楚后 “敢开始” 的勇气,和遇到挫折 “不回头” 的坚持。
就像小米从 “组装厂” 到 “硬核科技公司” 的蜕变,普通人的成长也无需畏惧起点高低。只要学会复盘找方向、敢舍求突破、纳新强根基,终能像雷军说的那样:“不被风雨阻挡,迎来属于自己的精彩”。
.......
已为你更新“雷军2025年度演讲”PPT: